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内不要重演同样的事情:当时...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内不要重演同样的事情:当时我不得不用武力来制服欧洲,今天得用使它信服的方法。我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我把它从废墟上扶了起来,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思想是不会消失的。……现在,欧洲正朝着必然的变化迈步前进,企图推迟这个进程是白费气力的徒然挣扎。

——摘自[法]拿破仑《给儿子的遗训》

材料二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   在他(注:指拿破仑)那个时代的人们看来,他的任务就是“征服”,但是,他们并未看到他确实是在“创造”。这一点就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他在毁灭一个旧时代的同时,又在创造一个新时代。                     ——摘自[英]J·F·C·富勒《战争指导》

请回答:

(1)概述拿破仑拯救“濒于夭折的革命”、“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的史实。(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拿破仑法典》对欧洲的影响。(2分)

(3)材料中“这一点就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的说法是否属实?据材料一说明理由。这给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带来怎样的启示?(4分)

 

(1)镇压保王党叛乱;击败反法同盟;颁布《拿破仑法典》;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广法国的制度)。(4分) (2)把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传到欧洲,推动欧洲革命;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2分) (3)不属实。说明:拿破仑认为自己给欧洲注入了新思想,推动了时代前进。启示:应充分掌握史料;力求客观全面。(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濒于夭折的革命”指的是镇压保王党分子的叛乱;继续对外战争,多次粉碎反法联盟,法国确立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指的是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进一步摧毁了封建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秩序,传播了法国的革命思想。 (2)本题考查《拿破仑法典》的影响,根据材料中 “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和“ 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概括得出把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传到欧洲,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 (3)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据材料结合拿破仑的活动及认识判断说明“这一点就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的说法不属实;启示应结合史学研究角度说明:拿破仑认为自己给欧洲注入了新思想,推动了时代前进。启示:应充分掌握史料;力求客观全面。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拿破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3分)

(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2分)

 

查看答案

(15分)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 

——《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

材料三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四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原因。(2分)

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2分)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的原因。(2分)

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3分)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建交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

 

查看答案

(15分)“吏治清明”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更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讲话中要求:反腐败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标本兼治,更要加强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令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    “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

——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监察制度的国家之一,自秦汉就开始有了专门的监察部门。然而腐败却并未因此有所收敛……最后的结果,则是一个又一个的王朝在大面积不可救药的腐败中垮台。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帝国的反腐倡廉治标不治本,也不可能治本。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材料三   中国(古代)也有宪法,一个是君权,一个是考试权,一个是弹劾权。到后来有些不好,便渐渐发生弊病了。……这个五权宪法,就是我们把全国的宪法分作立法、司法、行政、弹劾、考试五个权,每个权都是独立的。在行政人员方面另外立一个执行政务的大总统,立法机关就是国会,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和弹劾与考试两个机关,同是一样独立的。

——孙中山《五权宪法》

材料四    民主是腐败的天敌。1947年,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浡(勃)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率。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光明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防止官员腐败的举措。(3分)

(2)例证材料二中“秦汉就开始有了专门的监察部门”,  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中国封建王朝反腐倡廉治标不治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以唐朝的制度为例,说明材料三中“考试权、弹劾权”是如何实施的?分析孙中山希望如何通过“五权宪法”来防止专制和预防腐败的? (4分)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跳出兴亡周期率”新中国在建国初期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3分)

(5)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历代以来反腐败举措有何特点?(3分)

 

查看答案

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                 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查看答案

柏林墙竖起来后,肯尼迪总统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柏林墙归根结底应视为(       )

A.柏林危机的产物                B.冷战时代的产物

C.两德对峙的产物                   D.东德封闭边界的产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