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
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与英国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战略,所体现的儒家主要思想是( )
A.以人为本 B.中庸之道
C.实事求是 D.韬光养晦
宋敏求《长安志》说:“(长安城)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也有人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这一现象反映出唐都长安( )
A.城市布局整齐 B.城市规模过大
C.城市功能单一 D.经济政策抑商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 形成的主要影响是( )
A.政权开放 B.商业发展
C.儒学受抑 D.武功增强
(14分)近代民族观念与古代民族观念有很大的区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及“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积极意义。(4分)
材料二 西欧历史上缺乏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劲传统,因为有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各封建君主国以及无数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的存在……王权的孱弱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民族的苦难,而且还将阻碍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人文主义者但丁从人的尘世幸福这一人文主义理想出发,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国家必须统一、王权必须强大这个时代命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但丁为什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统一的时代命题?(6分)
材料三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