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从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大臣以用正道事奉君主,如果君主不能达到这一点,宁可辞职不干;孟子认为国君有了重大的过失,大臣再三的劝说然而国君不听,那么就可以换掉国君。故他们都认为君臣良好关系的前提是“道相同”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孔孟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成化二十一年(1458年),明朝允许班匠以银代役。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朝轮班匠由力差全部改为银差。此政策变化    

A.标志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B.减轻了政府对班匠的剥削

C.推动手工业技术整体进步         D.促进官营手工业走向民营化

 

查看答案

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其重要内容是举“孝廉”。132年,尚书令左雄建言改察举之制:(一)限年40岁以上才得举“孝廉”;(二)确定考试内容;(三)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当时顺帝予以采纳。察举制这一改革力图解决当时“孝廉”    

A.人数太多的问题          B.徒有虚名的问题

C.拉帮结派的问题          D.士人难参政的问题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法国朗索瓦·德勃雷《海外华人》

材料二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本着“宣德化而柔远夷”,“民胞物与,泛爱万物”的思想来往于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郑和在海外诸国“施恩布德”,“华夷同视”。重情义,轻利益,“乐群贵和”的儒家文化影响着郑和的整个航行生涯。……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对稳定该地区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明清两朝为核心的周边国家“汉文化圈”的形成作出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儒家文化铸造了郑和,而郑和却用儒家文化谱写了另外一种世界文明。

——人民网《郑和下西洋:儒家式海洋战略典型》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郑和海洋意识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郑和海洋观念和实践的历史意义。(6分)

 

查看答案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 )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三,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 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宪章》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倡导的原则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材料二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陈炯明集》下卷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观点。(6分)

(2)指出材料一、二的分歧所在,并分析材料二的可取之处。(9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