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先讲中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先讲中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这反映出

A.中国教育完成了近代化          B.教学内容适应了社会发展

C.清末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D.清王朝继续加强君主专制

 

B 【解析】 试题分析:“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说明近代教育以帝王将相和忠良贤哲为主要内容,A错误。“农、工、商业之进境”,体现了教学内容适应了社会发展,因此学案B.CD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在《中国近况》一书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此话反映出他

A.盛赞中国在当时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

B.成为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推手

C.对德意志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不满

D.维护“欧洲中心论”的观点

 

查看答案

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来把雅典国家比喻成一条没有船长的船,“在这样一条船上,当对风浪的恐惧使水手们保有理智并服从瞭望者的命令时,他们令人钦佩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但当他们思想不再一致时,其中一些人主张继续航行,另一些人强迫瞭望人停靠码头,还有一些人撒了网,其他人阻止撒网并命令收帆,结果反而在靠近海岸时和港口里造成了船难。”波里比阿来所要表达的政治主张是

A.雅典的内在矛盾会演变为暴力争斗

B.雅典人用数量平等取代了比例平等

C.无原则的自由和平等存在诸多弊端

D.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的基本特征

 

查看答案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赋税的征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作者强调的是

A形成统一的史学文化心理认同      B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认识历史

C提倡以否定的精神来研究历史      D要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法国、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美苏冷战使欧洲变成了美国与苏联的马前卒,也是直接军事冲突威胁最大的地区,造成了欧洲的长期对峙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冷战让欧洲被超级大国控制时刻面临被核武器毁灭的风险,不过美苏冷战虽然客观促进了一些进步,比如科技比如经济,但是一旦美苏的“恐怖平衡”被打破,欧洲的下场就是一个放大版的广岛。

——据互联网材料整理

材料四   欧洲各国在文化方面的共同点大致如下:

语言:印欧语系;

文字:拉丁文及其衍生文字;

文化来源: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犹太文化,三者的相遇和碰撞,产生近代、现代欧洲文化;

宗教方面:尽管教派不同,但是在信仰方面几乎绝大多数是基督宗教的信徒;

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国和制,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欧洲一体化的原因。(12分)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日本以“文野战争”号召国民同心协力、支持战争。战前,天皇每年从皇室费用中拿出30万元补充军费。实业界领袖组织“报国会”募捐,为战争效劳,不计个人得失。21个运输社,自愿在战争期间无偿为政府运送军事物资。日本贫民有的将一天劳动所得的一半捐献出来,许多人志愿做后勤供应的军夫。

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400—2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6分)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的会战主要有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国军总共死伤322万多人。下表是正面战场抗战中日军伤亡人数部分统计。

 

会战

时间

国民党伤亡人数

日军伤亡人数

淞沪会战

1937.08.13—11.12

333500余人

50000余人

南京保卫战

1937.12.5--12.13

50000余人

12000余人

太原会战

1937.09—11

100000人以上

近30000人

徐州会战

1938.01--05

100000余人

32000余人

武汉会战

1938.06.11—10.25

400000人

40000余人

南昌会战

1939.03.17—05.09

100000余人

24000余人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0914—10.15

40000余人

20000余人

枣宜会战

1940.05.01—06.24

36983人

7000余人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09.07—10.09

54000人

5184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12.24—1942.01.16

28116人

1591人

材料三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从抗战一开始就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开始时只有几万人,到了1945年初发展到91万人,还有农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220万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共作战9.2万多次,收复国土83.7万平方公里,占沦陷区总面积的66%。在抗战的八年中,共产党军队毙伤俘虏日军共52万多人。

——郭徳宏《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2分)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4分)

(3)对比两次战争,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