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以科技文化为内涵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下列材料宜...

16分以科技文化为内涵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下列材料宜:

材料一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不去维也纳、柏林,不去圣彼得堡,也可以不去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也不管他是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当时,“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

——(法)普罗夏松《巴黎1900:历史文化散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来,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达3.03亿人,IPV4地址数达2.78亿个,域名总数866万个,其中cn域名数为435万个,网站数19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达1 098 957Mbps。

——节选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4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使法国巴黎成为“世界的神经中枢”的思想家有哪些?他们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政治智慧?(4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科技因素。(4分)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特点及影响。(4分)

 

(16分)(1)牛顿经典力学,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4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政治智慧: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社会契约。(4分,写两个人物、观点即可) (2)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拥有爱迪生、贝尔、莫尔斯等发明家。(4分)特点:起步晚,发展快,领域广。 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通信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部分人沉浸于网络虚拟世界。(各2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主要是回答科技方面的——工业革命,文化成果方面的牛顿经典力学、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工业革命之后的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使法国巴黎成为“世界的神经中枢”的思想家主要是回答出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三位法国的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即可。至于“政治智慧”回答出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三位法国的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的各自主要的主张即可。 (2)从材料三很容易发现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科技因素主要是回答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主要从起步晚但是发展非常迅猛、网络的应用领域非常的广泛,遍布很多行业。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影响既要回答出积极影响,又要回答出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给人们带来更便捷的生活来进行解答。消极影响主要从部分人沉浸于网络虚拟世界、网络犯罪等等均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科技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起来,是武帝时代的大创造。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

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阐述办学宗旨时云:“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科举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然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道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唯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二    19世纪末部分书院教学内容简表

书院

正蒙书院

格致务实书院

求是书院

两湖书院和经心书院

教学

内容

国文、地舆、经史、时务、格致、数学、歌诗

天文、地舆,吏治、兵法、格致、制造

各种西学、算学、外语

经学、史学、地舆、算学、外政、天文、格致、制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三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依据材料一,分析概括陆九渊办私学的目的是什么?(4分)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相对于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有什么变化?体现出什么特点?(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中国教育培养的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查看答案

(16分)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    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注: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4分)

2)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6分)

 

查看答案

19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兴起了浪漫之风,艺术家、文学家们期望通过以自己的创作来抒发情感、表达理想。以下属于这一类型作品的一组是(     )

A.《巴黎圣母院》、《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西风颂》、《田园交响曲》

C.《英雄交响曲》、《战争与和平》

D.《田园交响曲》、《日出·印象》

 

查看答案

《格列佛游记》描述了外科医生格列弗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巫人国的游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      )

A. 体现了冒险精神                       B. 适应了殖民扩张要求

C.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彰显了启蒙思想

 

查看答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教育体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同时,对旧中国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吸收革命根据地教育经验和借鉴苏联模式,在经济困难、教育落后的条件下,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雏形和体制基础。关于这一时期的教育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

C.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D.启动“211工程”计划和“希望工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