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

(16分)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    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注: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4分)

2)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6分)

 

(1)特点: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2分) 理【解析】 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 民主义;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③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4分,写到其中2点即可) 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2分)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分。若学生写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等观点也可给2分)。 (2)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新时期。(4分。答出新中国成立的其他意义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质的差别:前者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后者的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改变。(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内审中国之情势”指的是孙中山的学说是根据中国国情、从国情出发,“外察世界之潮流”指的是孙中山的学说是又根据西方的政治思想,综合起来就是孙中山的学说是“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学说。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其实就是回答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即可,例如,创建同盟、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等等即可。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从材料中“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可以直接总结出答案:这主要是因为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即可。 (2)在做本题时首先应定要明确材料中的两种观点是指“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 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当然只可能是“社会性质的改变”。而第一种观点主要依据当然只能是指辛亥革命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所以,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也就非常容易做出正确解答了。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史学研究•历史分期划分•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的理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兴起了浪漫之风,艺术家、文学家们期望通过以自己的创作来抒发情感、表达理想。以下属于这一类型作品的一组是(     )

A.《巴黎圣母院》、《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西风颂》、《田园交响曲》

C.《英雄交响曲》、《战争与和平》

D.《田园交响曲》、《日出·印象》

 

查看答案

《格列佛游记》描述了外科医生格列弗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巫人国的游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      )

A. 体现了冒险精神                       B. 适应了殖民扩张要求

C.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彰显了启蒙思想

 

查看答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教育体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同时,对旧中国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吸收革命根据地教育经验和借鉴苏联模式,在经济困难、教育落后的条件下,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雏形和体制基础。关于这一时期的教育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

C.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D.启动“211工程”计划和“希望工程”

 

查看答案

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当时的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查看答案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束缚的有(   )

①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②文革期间邓小平全面整顿

③邓小平南方谈话

④中共十四大决策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