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 ) A.农...

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满分5 manfen5.com

A.农奴从封建庄园逃到西伯利亚

B.内河航运仍以人力为主

C.农奴生活极端贫困

D.俄国的工业生产比较落

 

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记忆与理解能力。该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俄国处在发展与困境同时存在的状况,一方面后面的汽船说明近代的工业文明,但是以人力为主要动力又说明其落后的特点,故D项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时代背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查看答案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 《论衡》)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宋·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查看答案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材料反映甘龙的政治态度是(    )

A.趋时而变                            B. 因循守旧

C. 努力进取                            D.无为而治

 

查看答案

(14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政制示意图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作为我国历史上首部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我国宪法史和宪政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首度以根本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现代宪政体制意义上的事项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展示着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美好期愿。

——王熙莹《<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材料

满分5 manfen5.com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除郡县制外还包括的政治制度。(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体制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临时约法》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具有的历史意义。6分)

3)据材料三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2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

材料二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中正庐山抗战声明(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1)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认识的观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发表的背景。并列举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的主要表现。(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两场中日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造成的不同影响。(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