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 《论衡》)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宋·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中出现了两个史学研究的概念,最主要的区别是拍评论者站在那个时间点上去评价的,“时代意见”是后代对前代评价、 历史意见是当代对当代评价,根据选项中的引文出处,A项符合时代意见,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材料反映甘龙的政治态度是(    )

A.趋时而变                            B. 因循守旧

C. 努力进取                            D.无为而治

 

查看答案

(14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政制示意图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作为我国历史上首部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我国宪法史和宪政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首度以根本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现代宪政体制意义上的事项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展示着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美好期愿。

——王熙莹《<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材料

满分5 manfen5.com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除郡县制外还包括的政治制度。(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体制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临时约法》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具有的历史意义。6分)

3)据材料三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2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

材料二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中正庐山抗战声明(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1)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认识的观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发表的背景。并列举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的主要表现。(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两场中日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造成的不同影响。(4分)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1914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学说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2)根据材料二、三,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4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美]杰里·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原因。(2分)

(2)材料指出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的历史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在任免官吏上的突出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