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1914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学说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2)根据材料二、三,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4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美]杰里·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的历史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在任免官吏上的突出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雄风乍展阴霾扫,喜电欣传瘴雾收。闻道香江回祖国,合携瓶钵作春游。百年奇耻今朝雪,十亿神州气象新。”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一诗词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 B.“文革”结束
C.改革开放 D.香港回归
一学者在其文章中提到:“它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不仅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而且能够证明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模式。”这一学者文中的“模式”是指
A.一国两制 B.改革开放
C.科教兴国 D.三民主义
“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是邓小平对20世纪70年代某次重要会议的评价。这次会议
A.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制定出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C.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 D.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历史发展的图片,这些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B.民族区域自治的成果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多党合作的重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