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入明以后,福建建阳书坊(书坊,从事雕版、印刷、出版销售书籍的手工作坊)刊刻通俗小说在嘉靖、万历时达到顶峰。据统计,自嘉靖至泰昌(1522—1620年)共99年间,建刻通俗小说占整个明代通俗小说总存量的近20%,高居江浙等其他地区刻本数之上。嘉靖时研制出了一整套适于工笔白描的刀具和雕刻方法,彩印技术的尝试与改进,致使晚明通俗小说几乎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当时的插图本在书名上多冠以“绘像”、“绣像”、“全像”等字样,以期引起读者注意。
——摘编自傅湘龙《晚明、晚清商业运作与小说刊印形态之变迁》
 材料三   (在中国印刷术的影响下,) 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从此,《圣经》不再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独有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三   (在中国印刷术的影响下,) 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从此,《圣经》不再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独有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福建本几遍天下”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晚明时期福建印刷业发展的表现。(4分)
(3)综合材料二、三,概述印刷术的发展与传播在当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4分)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民为贵,社稷(指国家)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众)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指皇帝)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孟子为实现这一关键因素的具体主张。(3分)
(2)材料二的观点被称为“天人感应”学说,据材料归纳董仲舒提出该学说的主要目的。(2分)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朱熹评判“爱民”、黄宗羲评判“天下之治乱”的标准。(2分)
(4)概括以上材料共同体现的儒家思想。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及其产生的政治背景。(6分)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
A.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下列选择中,属于邓小平理论中“吸收和借鉴”表现的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和平赎买的改造政策
C.“一五计划”工业化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这一讲话旨在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首先提出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