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民为贵,社稷(指国家)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众)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指皇帝)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孟子为实现这一关键因素的具体主张。(3分)

(2)材料二的观点被称为“天人感应”学说,据材料归纳董仲舒提出该学说的主要目的。(2分)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朱熹评判“爱民”、黄宗羲评判“天下之治乱”的标准。(2分)

(4)概括以上材料共同体现的儒家思想。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及其产生的政治背景。(6分)

 

(1)因素:民心。(1分)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2分) (2)目的:规劝皇帝实行仁政,以维护封建统治。(2分) (3)标准:朱熹:薄敛节俭;黄宗羲:百姓忧乐。(2分) (4)思想:民本(2分) 发展: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2分) 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市民阶层队伍壮大。(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比较史学观点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孟子的政治主张以及民本思想角度概括作答。 (2)依据材料二中“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指皇帝)而欲止其乱也。”的信息从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的思想角度出发可以得出 “规劝皇帝实行仁政,以维护封建统治”的信息。 (3)朱熹的观点依据材料三中“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的信息从“节用”的信息来概括作答;黄宗羲的观点依据材料四中“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信息从“万民之忧乐”的角度思考作答。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反映儒家思想发展的变化从“民本”的思想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四中“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信息来概括发展的答案;第三小问政治背景结合明末清初历史从“君主专制以及市民阶层”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孟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发展·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

A.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查看答案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下列选择中,属于邓小平理论中“吸收和借鉴”表现的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和平赎买的改造政策

C.“一五计划”工业化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查看答案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这一讲话旨在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查看答案

“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首先提出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查看答案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重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