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不论其学术派别、政治倾向都可自由发表见解。“稷下学宫”是   

A.鲁国的官办学校                  B. 儒家讲学的场所

C.最早的官办学校                  D. 当时百家争鸣的缩影

 

D 【解析】 试题分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特殊社会环境下,各家学派较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中讲到的“稷下学宫”,学术氛围开放、学派众多,可以说是当时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一学派应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B.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查看答案

(16分)教育发展的特点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太学生数量示意图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在1338年的佛罗伦萨9万人口中,约有8000一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这些儿童在识字教育后,大部分男孩开始学习商业算术……此类教育很适合意大利城市商业社会的需要,实用和职业性是其显著特色。……少部分学生进入“拉丁学校”学习。1 5世纪随着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拉丁学校教育内容发生革命性变化一人文主义者把他们的理想贯彻到教育实践中。……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世俗教育,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人们的宗教知识,而是注重培养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人文主义教育是“自由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它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贵族教育,真正能享受人文主义教育的是那些君主、显贵和富裕市民的子女。

——《欧洲文艺复兴史》

(1)依据材料·指出西汉太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兴起与发展的积极影响。(6分)

(2)依据材料-指出14-16世纪意大利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0分)

 

查看答案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了解的世界范围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19世纪2()年代中,总共才14 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将近100万移民。……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观点看,这种极其巨大的迁移的意义在于:除很大一部分人涌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结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欧化。……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经济上被欧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评价这一变化。(4分)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工业革命后欧洲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指出 19世纪有利于欧洲人口迁移的因素,并指出其作用。(14分)

 

查看答案

(16分)地方行政制度是一个国家统治制度中的重耍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问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而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一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由此我们看到,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景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分张所。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采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在元代,共计有如是的十个分张所,并不是全国地方行政分成十个区。行省制度在法理上的实际情形是如此。……这种行省的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所以直沿袭到近代,依然有其痕迹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保留,或由人民保留”

“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不能监督、考核州政屙的施政行为,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联邦宪法、法律以及以联邦名叉缔结的条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各州必须遵守;州的宪法或法律,凡与联邦宪法、)去律或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

——摘编自《美匡1787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元行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6分)

(3)根据材三,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的联邦制的特点。(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