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

(1)分析自16中期起“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原因。19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采用了哪些经济手段来扭转这一现象? (10分)

材料二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是什么?(6分)

材料三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据材料三,指出两大计划的差异及其本质上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认识。(4分)

 

(1)原因:封建经济高度发达,中国手工业品畅销国际市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4分,每点2分) 手段: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对华输入鸦片;勒索清朝大量赔款;与清朝协商关税;强迫中国开放通口岸;在通商口岸非法开设工厂。(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 (2)有利条件:英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6分,每点2分) (3)差异:根据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2分)共同点:争夺世界经济霸权。(2分)原因: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2分)发展趋势: 体系化、制度化。(2分, 答全球化亦可酌情给分) (4)认识: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国际实力对比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建构反映了国际商贸发展的需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4分,,任答2点给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自16中期起“世界白银流向中国”是因为西方国家购买中国的手工业品,例如,瓷器等,所以原因就可以概括为:中国当时封建经济高度发达,西方国家热衷于购买中国的手工业品,当然新航路开辟,也促进了西方和中国的方贸易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原因。19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的经济手段来扭转这一现象主要是回答出发动侵华战争,然后签订不平等的条约,让中国巨额赔款,降低关税等等手段即可。 (2)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既包括政治条件更要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主要是指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较早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等等均可。而经济条件主要是指英国较早进行工业革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另外,也可以回答出:英国不断的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不断的对殖民地进行经济掠夺均可。 (3)两大计划是指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两大计划的差异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美国提出怀特计划主张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则主张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而本质上的共同点也很容易就会想到,二者都是为了争夺世界经济霸主、世界经济霸权。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主要是回答美国的经济实力的上升和英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即可。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只能是规范化、体系化。 (4)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认识主要从“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和“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去对比归纳即可。例如,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英国的经济实力强大。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国际实力对比的变化,“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则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的上升和英国经济实力的下降。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所反映的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4分)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8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12分)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查看答案

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

A. 对时代的困惑和迷茫                      B. 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

C. 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D. 对工业化带来的精神满足

 

查看答案

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查看答案

欧洲大陆国家 14—16世纪时出现了“三R”现象:一是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是宗教改革(Religion Reform);一是罗马法复兴(Recovery of Roman Law)。三者都体现了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