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12分)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二   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门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李贽《道古录》

材料三    清朝前期戴震等一些儒学思想家关于“礼”的设想,隐含了一些瓦解文化专制和真理独占的政治集权体制,将社会秩序建立在常识与规则之上的设想也隐含了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独立存在的空间被承认的可能性。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二程”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儒学面临的危机。(4分)

(2)据材料二,李贽对人性有着怎样的认识?结合李贽所处时代,指出影响这些认识产生的因素。(5分)

(3)戴震等人的思想继承发展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据材料三,说明作者对戴震等人主要观点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儒学思想发展的认识。(3分)

 

(12分)(1)核心思想:万物都有规则秩序;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2分) 危机:汉唐儒学的僵化(或儒学的权威性被削弱);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2分) (2)认识:人都有自然本性;要顺应人性,使其自由发展。(2分) 因素:专制统治加强,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理学束缚人性。(3分) (3)观点:在规范社会秩序的同时注重人性;反对思想专制。(2分) 认识:儒学思想因时而变。(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的答案就来自于材料的阅读提取:由“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提炼出万物都有规则秩序,由“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提炼出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第二问宋时儒学面临的危机,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形成答案。 (2)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材料二中提炼出李贽对人性有着认识,抓住几个“千万人”各不相同,“因材而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解答;要解答李贽的认识所产生的时代因素,从政治的专制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上理学僵化等几个方面解答。 (3)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读材料三可知:“关于‘礼’的设想”, 说明作者认识到戴震等人在坚持原有规范社会秩序的同时,提出新的规范社会秩序的内容,“瓦解文化专制和真理独占的政治集权体制,……常识与规则之上的设想也隐含了作为个体的‘人’ ……。”作者还认识到戴震等人注重人性,反对思想专制。第二问的回答需要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出主旨,从而得出儒学思想发展与时俱进这一认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二程”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李贽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背景条件、时代特征和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材料二    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现,女学校也有增加。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为约四万名以上,开始出现大学。

材料三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材料四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另据大众网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始,济南市有50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诵读,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孟子》、《论语》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读经”行列。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2分)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3分)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1分)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1分)

(4)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1分)你是否赞成当今小学生读经?为什么?(2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四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五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六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各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例分析材料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2分)概括材料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3分)

(3)归纳材料四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2分)

(4)材料五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何进步意义?(3分)

(5)据材料六,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

 

查看答案

(12分)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最初促吾人之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政治,政象所明,已有不克守缺抱今以往,人所怀疑莫者,当为伦问题。此而不能悟,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底之悟,盖在惝恍迷离之境。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材料二    我们试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究竟指的是什?就当时一般实际情形来观察,我们实在看不出具体的容。是不是提倡白文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零星介一些西洋文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毫不抉地介和接受外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这样,那我所要的新文化,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了!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缺点是:一是在批判传统时缺乏公正同情,忽作家和民族传统的良好方面;二是于新信,而又不免混模糊;三是他们对复杂问题过于性急。

——周策纵《五四运动》

材料四    一方面,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成了中史的重要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第一次真入了大学术殿堂。通“整理故”,思想史的究也取得了煌的成。另一方面,中国现学术文化,几乎都是以为开端的,迅的小、梁超和胡适等人的著作,实质上是都是“传统造性化”。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之历史命运”这一主题。(8分)(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这段材料表明电影的出现对美国青少年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

A. 电影成为美国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          B. 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

C. 电影对青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D. 电影提升了美国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查看答案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下列作品中代表这种文学流派的是

A.《约翰·克里斯朵夫》                   B.《唐璜》

C.《巴黎圣母院》                         D.《老人与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