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只有在霸权统治下的国际体系才是稳定的,否则就会出现战争或混乱。他认为“国际自由经济的存在少不了要有一个霸主,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冲突将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试依据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和发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论断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8分)阅读材料,联系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2~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概况简表

——据(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英国使团马戛尔尼来华的主要目的。 (6分)
(2)最终马戛尔尼无功而返。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结果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
材料二 建国后,(大陆)推行“史学革命”,强调中西文化交汇点之通商口岸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并以此“激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地区之通商口岸研究从批评到重新评价,重新审视其历史地位,承认在传播西方文明与先进技术方面仍有一定作用,并把通商口岸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作为主要研究课题,等等。
——摘编自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3)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近代通商口岸研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
(4)在评价近代中国类似历史问题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4分)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而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尚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摘自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其着眼点有什么不同?(6分)
材料三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推动人类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
——摘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西厢记》等书的遭遇有哪些社会原因?(6分)
(3)康德认为,既要保障个人自由,又要规避无限制的个人自由。评述启蒙思想家在这两方面的思想贡献及其历史意义。 (8分)
以下是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为对象创作的漫画,反映了双方的分歧(注:图一人物身上的文字是Europe,绳子上写着Marshall Plan;图二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导致分歧的原因有

①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 ②对计划内容的理解不全面
③两大阵营对峙的环境 ④东西欧国家发展需求不同
A. 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实验: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如此反响?
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D.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