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而谓之王。三画者...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而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尚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摘自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其着眼点有什么不同?(6分)

材料三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推动人类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

——摘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西厢记》等书的遭遇有哪些社会原因?(6分)

(3)康德认为,既要保障个人自由,又要规避无限制的个人自由。评述启蒙思想家在这两方面的思想贡献及其历史意义。  (8分)

 

(1)时代背景:前者产生在汉代出现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中,后者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中。(4分)着眼点:前者借助“天”来宣扬君权的神圣,同时也强调对君权的制约;后者是借助于神的名义弘扬个性解放,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6分) (2)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没有出现本质的变化;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理学始终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6分) (3)评述: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自由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个人自由应该受法律(社会契约)的限制。(4分) 意义: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后来新的国家形式(资本主义代议制)和公民社会的构建。(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其时代背景是汉代出现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中;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观点,结合所需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前者从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两个角度作答;后者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含义角度组织答案。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从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甚至强化)、经济(虽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没有出现本质的变化)、和思想(理学始终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的大环境来组织作答。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从启蒙思想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但是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两个角度回答。第二问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可人文主义的发展,对未来政治体制的构建和公民社会的构建等方面分析。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朝的儒学·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即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下是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为对象创作的漫画,反映了双方的分歧(注:图一人物身上的文字是Europe,绳子上写着Marshall Plan;图二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导致分歧的原因有

满分5 manfen5.com

①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                 ②对计划内容的理解不全面

③两大阵营对峙的环境                 ④东西欧国家发展需求不同

A. 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实验: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如此反响?

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D.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1978年11月,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二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冷战环境影响了改革进程               B.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C.社会上改革的动机不强烈               D.经济基础薄弱制约着改革

 

查看答案

某一时期,中国形成了被称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外交政策,即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首先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这一政策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查看答案

1977年7月30日,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出现在工人体育场的看台上,观看一场足球比赛。日本共同社报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这反映了国人怎样的愿望

A.结束动乱局面                    B.恢复国民经济

C.实现拨乱反正                    D.推进改革开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