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罗马法规定:“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这体现了罗马法
A.奉行疑罪从无原则 B.容易拟害原告利益
C.有很强的证据意识 D.司法制度有待完善
“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读书人渐渐从自己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责任……在私生活方面,亦表现出严肃的制节谨度。”(钱穆《国史大纲》)这一现象出现于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未
古代中国的地方官职机构名称各有出处。宋代以中央朝臣充任各府长官,称作“权知某府事”,即暂时代理该府政事,简称知府。金代“以户部尚书瓜勒佳必喇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参知政事,行省于辽东”,即行省。二者体现的相似政治理念是
A.王权专制 B.中央集权
C.权力制衡 D.地方分权
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白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B.体现专制独尊权力
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D.震慑割据篡权企图
西周时期,诸侯国掌握的人口称作“公民”,卿大夫控制的人口称作“私人”。春秋时期起,各诸侯国纷纷将居民纳入国家控制之下,消除“公民”与“私人”的分别。到战国中期,诸侯国的民众陆续变为统一的编户民。由此产生的影响有
①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②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地位 ③消灭了卿大夫阶层 ④强化了诸侯国君的权力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行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年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当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们受到精英们的热捧,他们的书简也被视为经典。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当时一些欧洲学者甚至认为,发现中国可与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媲美。当东印度公司把订制好的精美瓷器运回欧洲大陆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在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终于找到了解决对华贸易逆差的“方式”。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英国诗人丁尼生说:“欧洲的50年,胜过了中国的一甲子。”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评述材料中关于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