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行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年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当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们受到精英们的热捧,他们的书简也被视为经典。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当时一些欧洲学者甚至认为,发现中国可与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媲美。当东印度公司把订制好的精美瓷器运回欧洲大陆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在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终于找到了解决对华贸易逆差的“方式”。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英国诗人丁尼生说:“欧洲的50年,胜过了中国的一甲子。”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评述材料中关于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 “赞美中国”。可以从材料中列举的史实进行论证,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文。例如,①伏尔泰等未到过中国,他们是通过东来归国的传教士、商人等或其著述了解中国的,对中国的认识是中肯的。②他们赞美中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现实欧洲的反封建斗争等。角度去论证观点, (2) “贬低中国”。 可以从材料中列举的史实进行论证,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文。例如,①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向工业文明社会迈进,而中国仍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阶段。②“先进”的欧洲对古老中国进行了侵略,欧洲人对中国的贬视实际上是对东方中国的偏见。③其言论是为其侵略夸张行为服务的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观点评论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态度,即肯定(同意)还是否定(不同意);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评述的过程,要言之成文。 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围绕材料中观点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分析作答,题目中观点已经明确。对材料中的观点,可以持肯定的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 (1)持肯定态度,即“赞美中国”。可以从材料中列举的史实进行论证,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文。例如,①伏尔泰等未到过中国,他们是通过东来归国的传教士、商人等或其著述了解中国的,对中国的认识是中肯的。②他们赞美中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现实欧洲的反封建斗争等。角度去论证观点, (2)也可以持否定态度,即“贬低中国”。 可以从材料中列举的史实进行论证,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文。例如,①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向工业文明社会迈进,而中国仍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阶段。②“先进”的欧洲对古老中国进行了侵略,欧洲人对中国的贬视实际上是对东方中国的偏见。③其言论是为其侵略夸张行为服务的等。 考点:历史观点评论·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 “赞美中国”与“贬低中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欧洲的殖民扩张·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欧洲的殖民扩张·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古代中国科技·古代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古代中国经济·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分)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两百多年来,美国的宪法虽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但它却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美国宪法的变化和发展……是通过对宪法的修正案、最高法院对宪法的司法解释、宪法惯例及国会和总统制定的宪法性文件等形式来实现的……美国宪法的第二十二条修正案……于1951年2月批准生效,该修正案规定,无论任何人,当选总统不得超过两次。

——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8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4分)

(4)材料四指出,195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对总统任期作出了明确规定。导致美国制定这一宪法修正案的直接原因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说,条约“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力”。

——据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等

材料二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摘自《共产党宣言》

(1)简述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4 分)

(2)阅读材料一,结合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的。(6 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有利条件。“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8分)

(4)简述“关贸总协定”产生的背景。指出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4 分)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某学者在评价某一艺术时说:“它也象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它对于人类文化所起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印刷术”。该艺术是(    )

A.电影艺术                     B.雕刻艺术

C.绘画艺术                     D.电视艺术

 

查看答案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查看答案

1931 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 年上升到50%左右;1932 年约有1 700 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B.苏联30 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利用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