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

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战国时代各国”、“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食邑制是西周分封制下的产物,到了东周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同时,不利于诸侯国的统治,诸侯国实行了官吏的薪俸制度。可知,这不断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其余ABD三项与题干意思无关,属于无关项。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及其瓦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查看答案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查看答案

(13分) 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道德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人们迈进理性时代。

请回答: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9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由于在外交活动中语言文字方面存在障碍,加之《天津条约》规定中外条约均由英文书写,并以外文为准。这就迫使清政府作出了开办外国语学堂的决定。

材料二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材一律禁用。在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 有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 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三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借用儒家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孔子和儒家学说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材料四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并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革命派在教育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资产阶级对孔子和儒家学说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进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所开创的两条成功的道路。(2分)

5依据以上材料,试分析中国近代教育和思想发展的历史意义。(4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声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4分)

2)结合材料和材料,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是什么?(4分)

(3)阅读材料,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4分)

(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辨证的对待?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