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若是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
C.内阁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借助皇权,权力在六部之上
D.叶向高在内阁六年,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反映了当时皇权专制的加强
中国古代战争比例变迁表
| 先秦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 | 宋辽金 | 元明 | 清 |
北方 | 87% | 76% | 61% | 68% | 50% | 29% | 26% |
南方 | 13% | 24% | 39% | 32% | 50% | 71% | 74% |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根据表格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宋以后的战争呈现出南多北少的格局
B.从整体看来古代战争分布南北大体平衡
C.民族矛盾突出的时期战争明显变多
D.战争爆发的频率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呈正比
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金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州 |
| 路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 | 府、直隶州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
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
《文献通考卷二十四·国用考二》说:“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不相知。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这说明宋代制度的弊端是
A.宰相专权 B.强干弱枝
C.地方困弱 D.过度分权
“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
A.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便利
B.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
C.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
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B.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C.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D.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