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

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B.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C.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D.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可以得出当时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对应的是分封制度。而因此“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排除AC;分封制的基础是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本质是大土地私有制,因此排除D ;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治结构和文化心理认同,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材料可以推断出

A.周王赏赐诸侯土地和人民

B.分封制确保了周王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C.西周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D.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世纪起)基督教的牧师们更是禁绝了洗浴,达1000年之久,因为他们使人们相信,蔑视人体本身是敬神的行为  如果说贞节高于婚姻,那么轻视肉身就高于自我整洁。

——摘自[美]理查德·扎克斯《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

材料二   在十四世纪中期,欧洲受到一场具毁灭性影响的瘟疫侵袭……断送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总计约2500万人!欧洲丈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薄伽丘在1348~1353年写成的《十日谈》就是瘟疫题材的巨著。

——摘编自《死神之舞: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

材料三   在当时土流价值观念即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影响下,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的事,失业人口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时的工人在雇主的眼睛里就只是工具了  ……工人阶级在体制外的长期抗争……而同时期法国爆发的一次又一次革命和社会主思想在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也给英国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贫民窟卫生条件恶劣,成为流行疾病的渊薮……一旦疾病形成,就不只是穷人的专利,所有的人都会感染,穷人死亡,富人照样死亡。

——摘自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材料四   (英国)1855年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问题,并且净化了泰晤士河的河水。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S75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供水、排水、街道房屋管理、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殡葬、污染行业的管理……《公共卫生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摘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据材料一、二、三,概括5世纪到19世纪前期欧洲的卫生状况。(3分)

(2)据材料四,指出英国1875年《公共卫生法》的特点。(3分)

(3)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促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卫生状况改善的主要原因。(10分)

(4)上述材料反映5~19世纪的欧洲出现厂哪些主要社会思潮?任选其中两种思潮,据材料说明它们与欧洲卫生状况之间的关系。(6分)

 

查看答案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学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具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奉鸡铭60岁,段祺瑞53岁  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1分)

材料四    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  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4)根据材料说明治维新以来日教育改革的特点。(3分)

材料五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

(5)你足如何看待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的?(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  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  (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6分)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人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问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       B.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C.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       D.电视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