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学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具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奉鸡铭60岁,段祺瑞53岁  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1分)

材料四    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  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4)根据材料说明治维新以来日教育改革的特点。(3分)

材料五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

(5)你足如何看待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的?(3分)

 

(1)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1分)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1分) (2)蔡元培:反对封建统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2分) 袁世凯:尊孔崇儒复古,为专制统治服务。(2分) (3)特点:年龄倾向年轻化,新旧思想共存。(1分) 原因: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1分) (4)政府高度重视;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机制;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或普及小初教育、发展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科技教育。(3分,答出三点即可) (5)答案一:这是孔子的谦词。孔子编六经,实际上是述中有作;孔子的思想自成体系,开儒学先河。(3分) 答案二:这一思想不值得提倡和学习。它崇古唯书,缺乏创新精神;可以学古,但要推陈出新。(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主要阐述了清代学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课程设置的内容,因此其两者的变化可从分析材料一中课程设置的内容直接获取,清代书院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而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则引进西方先进的实用的学科,因此其两者的变化也可得出。 (2)蔡元培实行废除读经等教育改革措施,而袁世凯则规定各学校都必须加读经一科。要分析其目的要从各自的身份及阶级属性、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考虑。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主要是传播民主共和思想,而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当上临时大总统,掀起尊孔复古的潮流,企图恢复帝制。 (3)通过分析材料三可得知,北大教员年龄差距大,年轻教员较多且他们一般留过学或接触过新思想,在思想方面主张传播新思想反对传统思想,但年龄大的一般是保守人士,且人数相对较少;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主要由于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4)明治维新以来日教育改革的特点可从材料四中直接获取,从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可知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机制;从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可知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从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可知其重视科技教育;从材料中可知日本设有小学、中学、技术学校、大学等,说明教育体系比较完整。 (5)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一思想意思是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单单从句话字面意思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如果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只对古代的东西一味继承的话,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样就不利于我国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但孔子是儒学的开创人,编六经,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因此这也有可能是孔子谦虚的说辞。此题是开放题,可以各抒己见。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思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  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  (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6分)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人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问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       B.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C.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       D.电视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

 

查看答案

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查看答案

存在主义哲学在20世纪四五十代的法国十分流行,它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让·保罗·萨特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明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令人恶心,生活中充满恐惧,下列作品中,在美学风格上与萨特的哲学主题相呼应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对下面的《1960—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统计年份

1960年

1965年

1971年

1997年

学校数目

11 289所

434所

328所

2170所

 

 

 

①1960—1971年、1971—1997年两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向相反

②1960—1971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

③1971—1997年的发展情况受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因素的影响

④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