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  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  (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6分)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6分)

 

(1)答案:他们都将“正君心”看作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大事。(2分) (2) 答案:孟子主张民本,而董仲舒则认为君主比民众更加重要。原因孟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他感到并且同情民众的痛苦,发现民众的支持对于国家的重要,因而提出“民为贵”的思想。董仲舒生活在相对安定,而且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汉武帝时代,他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6分) (3)答案:朱熹的思想中不再具有孟子那样强烈的民本色彩,完全将君主看作政治活动的中心。在明清封建专制权力不断加强的时代背景下,因为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而成为统?台思想;但在以“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中,朱熹的思想就显得格格不入,因而成为被批判的对象。(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二、三中我们看到孟子、董仲舒与朱熹他们三人都强调“正君心”,再结合所学他们三人都是儒学的主要代表人,都肯定君王个人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所以希望君主要注意个人修养树立良好形象,使民乐国安,所以可得出他们都将“正君心”看作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大事。 (2)根据材料一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得知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材料二中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民服从上天的意志的思想。原因主要是分别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分析。 (3)结合所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经过朱熹的总结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在明清时期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因此他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随着历史的发展,扫除落后的愚昧的专制的封建思想和传播民主思想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朱熹的思想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人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问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       B.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C.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       D.电视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

 

查看答案

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查看答案

存在主义哲学在20世纪四五十代的法国十分流行,它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让·保罗·萨特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明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令人恶心,生活中充满恐惧,下列作品中,在美学风格上与萨特的哲学主题相呼应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对下面的《1960—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统计年份

1960年

1965年

1971年

1997年

学校数目

11 289所

434所

328所

2170所

 

 

 

①1960—1971年、1971—1997年两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向相反

②1960—1971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

③1971—1997年的发展情况受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因素的影响

④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查看答案

毛泽东说:“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一主张 (    )

A、体现了“双百”方针                  B、造成学术受政治干扰

C、不利于文艺繁荣                      D、捍卫了社会主义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