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总人口中他们占据厂重要地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看法对中同民主革命的直接影响是 ( )
A、 削弱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 提高厂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 导致了共产党内右倾错误的发生
D、 促进了正确革命道路的选择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的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
A、反对君主制度 B、介绍研究西学
C、西方的“长技”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著名历史学家王奇生在研究新文化运动时引入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他把《新青年》杂志的文章录入电脑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他发现,该杂志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总计发表各类文章1529篇,其中专门讨论“民主”的文章只有3篇,专门讨论“科学”的文章多了一点,也不过十五六篇。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
A、民主与科学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题
B、信息技术的运动颠覆了传统史学的研究模式
C、现代信息技术的运动使历史研究更加精确
D、历史创造者成为研究参与者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和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沦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 ( )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B、新型工厂制度的产生
C、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10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洄渐要求全人格觉醒。”以下观点与梁启超的认识不符的是( )
A、思想的觉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
B、任何局部变革从长远看都不能取得彻底胜利
C、近代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觉醒
D、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而且至今仍在惠及我们—以下在历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中,历经百年以上且至今仍为我们广泛运用的有( )
①蒸汽机 ②电活 ③汽车 ④电视机 ⑤电灯 ⑥电子计算机
A、 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