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推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

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推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自于理性世界”。综观这些希腊哲学家们的言论,我们可归纳出希腊哲学的共同特色是(     

A、就个别的表象,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B、以隐晦的神喻解释各事物的原因

C、不相信表象,转而探索背后的真相

D、针对不同事物和现象提出个别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意得出无论是泰勒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他们都试图通过表象去探寻背后的规律真相,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哲学家的共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本只是一个太极……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熹的“扇子之理”说,扇子之物出现之前,已有扇子的道理;据此制作扇子。朱熹以此论证(     )

A.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B.格物致知

C.道家和儒家相容                       D.理是万物的本源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无论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言必称三代”说明秦朝和两汉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子曰诗云”强调诸子百家和唐朝诗歌对中国文化影响长远

C、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D、古代文学呈现古典与高雅的趋势

 

查看答案

“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下列各项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是(   

A、黜百家,独尊儒术

B、佛道两教,同归于善

C、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D、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查看答案

《礼记》中说:“山川神祗,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看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这表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   )

A.为君主大权独揽的意识服务     B.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

C.具有威慑性与持久性的特点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查看答案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四: 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请回答: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2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3分)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4分)

(4)1972年代表日本政府访问中国的内阁总理大臣的谁?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