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分)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

(18分)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

(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4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6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4分)

(4)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请从价值观念和体制构建两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4分)

 

(1)表现:文化价值: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社会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中央集权制。 (2) 物质层面:兴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 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3)努力 政治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文化教育:实行双百方针;推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创办孔子学院; 外交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入WTO组织等。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酎情给分,软实力如果答了经济发展或军事方面,不给分。) (4)价值观念: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 体制构建:三权分立、共和制、总统制。 【解析】 试题分析:(1)首先明确文化软实力的含义: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回答该问题即可,即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中央集权制。 (2)问题二可以转换成近代以来中国如何建立新型文化,即物质层面:兴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3)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直接归纳直接出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的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即可,即政治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实行双百方针;推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创办孔子学院;外交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入WTO组织等。 (4)回答该问题首先在于明确美国文化的软实力的内涵: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为实现上述理念美国开国领导人——华盛顿,所作的努力及所指定的制度即可,即三权分立、共和制、总统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世界影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王朝虽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那只是落日的余辉,很快就暗淡下去。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摘自人教版必修一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三  Revol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注:“革”字有变革、更改之意)

——梁启超《释革》(1903年)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⑵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别造一新世界”。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

(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6分)

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

满分5 manfen5.com

(2)结合上图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4分)

材料三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材料四 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10分)

 

查看答案

下表是俄罗斯尤里—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什么?”作的4次咨询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十几年来俄罗斯民众

年份

1990年

1997年

2004年

2006年

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0%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6%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一直十分推崇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存在多元化看法

③对十月革命的看法起伏较大      ④对十月革命的正面评价呈上升趋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C.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查看答案

托拉斯在美国刚刚出现时,“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政府务所以摧抑扫除之……至千九百年以后,举国舆论,幡然一变。于是遏禁之政策,一变为补救之政策”。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

A.政府放弃了自由竞争政策     B.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C.托拉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政府成为“总资本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