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30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华人的梦,如何才能真正富强,这才是最关键的。阅读...

(30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华人的梦,如何才能真正富强,这才是最关键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试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力量来源》

时期

国家

主要力量来源

16世纪

西班牙

黄金、殖民贸易、雇佣军、王朝来源

17世纪

荷兰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世纪

法国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19世纪

英国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与信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岛国位置(易于防卫)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堆柱顺序:英1德2美3中4)

满分5 manfen5.com

——资料来源:(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国。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1)根据材料一,按照力量来源对上述强国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8世纪法国的文化如何成为力量来源。(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工业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分析明清以来(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日益衰退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待不平等条约及其国家的对策。(10分)

 

(1)分类及理由: 第一类为16世纪西班牙、17世纪荷兰,理由:主要依靠殖民贸易和军事;(分类1分,2分) 第二类为18世纪法国、19世纪英国,理由:依靠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分类1分,2分) 分析: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潮,推动法国爆发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统治;(2分)启蒙思想传播到全世界,引起当地或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或用来改造旧社会。(2分) (2)美德原因:政治:国内政治相对稳定;(2分)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者:拥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拥有充足的资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2分) 中国原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思想: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实行文化专制); 外交:实行闭关政策。(6分,任答3点得6分) (3)对策: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废除美国对华不平等条约及特权;(2分) 鉴于苏联是新中国盟友,采取积极谈判,订立新约,逐步收回国家权利。(2分) 评价:根据不同条约、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对策,体现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坚持原则外交,使中国完全挣脱不平等条约束缚,彻底结束近代百年屈辱;实行灵活外交,利于新中国冲破美国外交孤立,保护革命胜利成果,为经济恢复发展创造条件。(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表《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力量来源》解读,可知,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力量来源不尽一致,大致分为两大类:A.第一类为16世纪的西班牙、17世纪的荷兰,理由:主要依靠海外殖民贸易和军事掠夺;B.第二类为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理由:主要依靠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等传统力量之外,还发挥了文化科技等软实力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法国的文化壮大了法国力量,对世界影响深远。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以作如下这样解读: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潮,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从而推翻了专制王朝,最终确立起了资产阶级统治,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法国启蒙思想传播到全世界,引起当地或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世界意义显著等。 (2)根据材料二柱状统计图“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两国工业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A.政治上:两国国内政治相对稳定;B.经济上:两国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国家,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巨大推动;C.两国拥有统一的国内市场;D.两国拥有充足的资金以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明清以来(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日益衰退,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那个时期的相关政策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或者说当时的国内社会大环境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C.思想上: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实行文化专制); D.外交上:实行闭关政策等。 (3)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待不平等条约的态度及对策,不太一样,这与当时的国际大背景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A.美国敌视新中国,因此,废除美国对华的不平等条约及特权;B.鉴于苏联是新中国盟友,采取积极谈判,订立新约,逐步收回国家权利。 可以这样认识新中国的态度及对策:根据不同条约、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对策,这体现了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值得肯定;实行灵活外交,有利于新中国冲破美国外交孤立,从而保护了革命胜利成果,为经济恢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等。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建立;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等政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相关外交对策的提出及实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几个?(   

谚语或对联

反映的相关史实

西方谚语:“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一个天使掌权”

伏尔泰分权制衡思想

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

《十二铜表法》灵活实用,重视调解民事纠纷

“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横批:“已经过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查看答案

结合所学,判断该材料所反映的年代是(   

满分5 manfen5.com

A.1945年          B.1963年          C.1980年          D.1993年

 

查看答案

列宁指出,商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为此,苏维埃俄国调整了当时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允许市场发挥作用,体现逐步过渡的思想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查看答案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查看答案

1967年,英国工党领袖麦克米伦在参加首相竞选时提出的口号是:“让每个英国人都成为股东。”该口号所反映的经济发展趋向是(   

A.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B.资本的社会化

C.社会救济日益制度化                     D.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