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

《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由题干关键信息“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的是九品中正制能够依据人才的优劣确定品第,而不是源自于其出身。结合选项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大选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推崇儒学,独尊儒术

C.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D.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查看答案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来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这说明当时   

A.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荀子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查看答案

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神宗元丰年间制定了“广州市舶条法”,史称“元丰法”。至南宋时海外贸易达到全盛,当时监管市舶务的张阐奏言:“比者叨领舶司仅及二载,窃常求其利害之灼然者,功持法令之未修。何当福建广南各置务于一州,两(浙)市舶务及分建于五所三路,市舶相去各数千里。初无一定之法,或本于司之申请而他司有不及知,或出于一时之建明而异时有不可用,监官之或专或兼,人吏之或多或寡,待夷夏之商,或同而或异,立赏刑之制,或重而或轻,以至住舶于非发舶之所,有禁有不禁,买物于非产物之地,有许有不许,若此之类,不可既举。故官吏无所遵守,商贾莫知适从。奸吏舞文,远人被害,其为患深。欲望有司,取前后累降指挥,及三路节次申请,厘析删修,著为一司条例。”建议朝廷制定专门的市舶条法,以有效管理海外贸易,禁绝官吏上下其手。朝廷嘉纳之,“委官详定”,这样,单行市舶敕令在南宋进一步发展并完备。

——《宋代商业立法与欧洲同期商法之比较》

材料二  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恤商政策,对官吏妄加征税给以严惩。如宋太祖时规定:“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当税之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揭于板榜,置官宇之屋壁,以遵守焉。”

——摘编自《宋代商业管理中的伦理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市舶官员张阐上奏折的背景、目的和结果。(6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代商业政策的特点。(6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结盟政策的提出首先出于印度国家安全的需要。1958年12月9日,尼赫鲁在印度议会里说:“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先考虑的就是它自己的安全……安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人们通常认为安全是由军队保护的,那只是对了一部分。同样正确的是,安全可以通过政策来保护的。一项同其他国家友好的审慎政策比任何其他东西更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尼赫鲁认为“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做出的唯一选择”,它能够保障印度的安全。因为不结盟能使对立的任何一方找不到攻击印度的理由,相反,对立的双方为争取中立的印度容易产生相互竞争,而这种“大国间的相互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

——《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对美国政策》

材料二  1961年印度出兵收复被葡萄牙(北约成员国)占领几百年的果阿,在印度付诸行动之前,美国国务院就劝道:“使用武力收复果阿,有损印度的形象,违背了其外交政策。”但同时,美国也没有维护其盟国葡萄牙,而是认为“北约的任何成员掺和此事,将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无益于解决问题”,主张与葡萄牙“划清界限”。印度用武力收复果阿之后,虽然引起美国国务院和媒体的谴责,但当印度对美国的态度表示愤怒时,美国就软下来,并解释这只是迫于国会和美国民众的压力。

——摘编自《在利益、理念与平衡间的选择——印度的不结盟原则与美国的印度政策(1947—196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时期印度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国际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在果阿事件中对北约盟国葡萄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葡萄牙的态度与印度当时的外交政策有何联系?(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