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刻文使用的字体应该与下列哪一作品中的字体相同?

满分5 manfen5.com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A是隶书,B是草书,C是楷书,D是篆书;而秦朝的官方文字是篆书,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演变(篆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刘泽华先生评述说:“他的理论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在这种高度抽象的图画中,既肯定了现实的等级、君臣、剥削与被剥削以及家族关系,又为这些关系涂上了一道釉彩,显得温情脉脉。”这里的“他”很有可能是指

A.韩非            B.墨翟

C.孟轲            D.庄周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古代关中地区水利图,下列关于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图片中的地域为战国时期郑国统治范围

B.图中“河水”为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 

C.图中的三条人工河道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D.秦汉时期我国已经高度重视农业水利事业

 

查看答案

公元前634年,齐国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起先祖?齐君下令退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封制渐趋瓦解                     B.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C.齐鲁始封君都是王室成员              D.旧制度仍有一定作用

 

查看答案

(12分)二战后,欧洲经济政治力量逐步崛起,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关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   ……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变化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平衡是相对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一些发展较早、实力较强的主角由于经济滞后、政策失误也会落后,甚至丧失主角地位。一些后起的主角经济发展、政策适当,发生跳跃式的发展,以致后来居上。有的国家原本不是主角,但后来实力强大了,能够制约国际关系,特别是能制约大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一旦主角力量消长及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俞源《浅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内涵。(3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二战后欧洲经济政治力量的变化为例,以“欧洲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13分)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九·一八”事变,当代国人仍需要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1931年9月18日夜,关东军自己炸毁了沈阳北部柳条沟南满铁路路轨,硬说这是中国军干的,立即攻击中国的兵营。同时,按照预定计划向满铁全线展开进攻,次日,已经占领了沿线全部城市。

——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若将军制改革之大事一任军部处理,在吾国策上将产生极大不安……因而强烈要求实行裁军。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4月19日社论

警告政府不要在中国东北行使武力,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9月17日社论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 0月15日布告

材料三    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1931年9月23日蒋介石在南京市党员大会上演词

现在政府既以此案件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军民书

材料四    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九月二十六日,上海有十余万人的反日大集会。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人交易的杯葛运动。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十月初,上海八十万工人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立即出兵抗日,要求政府发给枪械参加抗日。

——《九一八前后的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国内舆论有何变化?(2分)

(3)据材料三、四,归纳政府与民众面对侵略分别采取的措施(或行动)。(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的措施带来怎样的后果?(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性和中国政府对外来侵略的态度两个视角谈谈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的启示?(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