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围绕皇位继承进行论述,结合所学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皇位是血缘世袭的。“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这源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宗法制,B符合题意。A项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同姓子弟、功臣、先代贵族;C项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D项中央集权制体现了中对地方的控制管理,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CD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

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原则,被概括为“韬光养晦”。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1)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4 分)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 分)其意义有哪些?(6 分)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4 分)

 

查看答案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一一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此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 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7分)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3分) 

 

查看答案

2013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评论指出,“安倍的父亲曾任日本外相,安倍那时担任父亲的秘书,因此安倍对外交有着强烈的兴趣。安倍自去年12月上任以来已出访了20个国家,这个速度比他的前任都要快,安倍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代日本 

A.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B.极力提升政治诉求 

C.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D.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查看答案

1946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信中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这表明 

A.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B.二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加剧  

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D.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

 

查看答案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苏联解体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