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19世纪(中期),...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9分)

 

(1)俄国:农奴制度阻碍经济发展;农奴起义威胁沙皇统治;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王朝统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 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引发幕府统治危机;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民族危机。 (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 认识:俄、中都保留了封建专制政权,继续维护封建统治。日本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颁布1789年宪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相比俄、中改革,日本改革比较彻底,但依然保留了封建残余与军国 主义 传统,存在不彻底性。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先解决俄国面临的问题,从题干给出的时间入手分析,当时俄国的内部问题主要是农奴制的问题,外部是克里木战争战败,中国内部当时是封建制度腐朽导致的阶段矛盾不断激化,外部是外患不断,日本面临的内部问题是幕府统治危机,外部也同中国一样出现了民族危机。 (2)第二问,有关于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其本质上是要求回答俄中日三国是如何效法西方进行挽救自身的统治危机并走向近代化的。这个需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分别分析回答。有关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的问题,需要从三国学习西方的内容、特点及效果上来分析解决。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俄国、中国的改革·明治维新的特点与影响、俄国农奴制改革、戊戌变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 摘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三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

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五   宋徽宗赵顼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4分)

(2)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3分)

(4)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4分)

 

查看答案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典籍

保护环境的内容

《礼记》

孟春“禁止伐木”、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仲夏“令民毋烧灰”

《秦律》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

《唐律》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

 

 

 

 

 

明朱元璋于洪武六年在工部下设置虞部,二十九年改虞部为虞衡。《明史·职官志一》:“虞衡典山泽采捕、陶冶之事……岁下诸司采捕……皆以其时。冬春之交,罝罛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苗盛禁蹂躏,谷登禁焚燎。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美国人的环境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征服自然”的观念逐渐为保护主义的理念所取代。造成上述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工业化、城市化和西部开发所导致的资源破坏与环境退化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和重视外,继承了西方传统的浪漫主义者的宣传与推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付成双《19世纪后期美国人环境观念转变的原因探析》

材料三  因此,从环境史角度可以赋予(清末)自强运动以新意,它使中国环境史开始迈上人类以机械力干预自然并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为基础的能源经济”转变的道路。

——梅雪芹《中国近现代环境史研究刍议》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举措,并列举古代中国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两个代表性观点(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传统的浪漫主义者”的主张,并分析19世纪后期美国人环境观念转变的原因。(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自强运动如何促使中国从“发达的有机经济” 转向“以矿物为基础的能源经济”?并结合材料一、二,评价这种转变对中国产生的影响?(10分)

 

查看答案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下面两则史料最适合于研究什么问题?(     )

满分5 manfen5.com

A.近代中国满清政府的腐朽和反动

B.西方与近代中国习俗的变迁

C.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D.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根源

 

查看答案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主要是由于(       )

A.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结构的分析和把握

B.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C.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力量是抗日主力

D.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

 

查看答案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一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一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一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A.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B.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C.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D.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