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5分)货币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她给...

(25分)货币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她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疑惑。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1262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权与法制的发展。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成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是美国和英国逐鹿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也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洪国起、董国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材料三  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的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一张纸(美元)。

——谭智元《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及其原因。(8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历史意义。(7分)

 

(1)促进民主法制的进步;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做了准备;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制度革新奠定了基础。 (2)演变: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二战前以英镑为中心,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原因:二战后,英国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意义: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的经济扩张需要;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世界贸易的发展。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解析】 试题分析:(1)由材料“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权与法制的发展”“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成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等关键信息可知,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是促进民主法制的进步;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做了准备;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制度革新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讲的是由二战前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中心发展到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中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二战后,英国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意义: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的经济扩张需要;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世界贸易的发展。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截至2001年)

年份

主要内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开始形成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安徽、四川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后在全国推广。

1980年

国家正式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被破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

1982年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1984年

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1985年

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年

中共中央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89年

中共中央开始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001年

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表》,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至少两个方面),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5分)

 

查看答案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查看答案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正常平衡完全足以应付在我们面前的史无前例的任务。但是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这种史无前例的要求和需要,也有可能要求暂时背离公共秩序的那种正常平衡。”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重在

A.协调美国社会各阶级的关系            B.通过立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保障劳工阶层基本的政治和经济权利    D.维护资本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查看答案

“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締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全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C.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查看答案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促进工业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予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借以保障企业之安全与劳动之工作。” 由此可见,该运动和罗斯福新政相似之处(   )

A.注意调节劳资双方关系                B.政府实行企业破产保护

C.由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                D.采用了计划经济的模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