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这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军机大臣
A.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B.负责审核政令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与皇帝“共治国事”
皇帝对待丞相礼仪的变化:由赐座、探病到站着奏事,由站着奏事到必须跪着奏事,其实质可以反映出
A.皇帝对大臣的要求提高
B.皇帝与大臣的隔阂不断加深
C.朝廷礼仪的不断完善
D.皇权加强,大臣地位不断下降
《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剥夺王国的封地 B.推恩令
C.夺取王侯的爵位 D.实行郡国并行制
《宋史记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院,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田,臣之愿也。”材料中的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功臣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交出兵权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遇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C.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
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