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

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A 【解析】 试题分析: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主要考查了对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本小题是史学常识考查,司徒、司马这些姓氏在古代皆是官职,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D.“国”与“家”相结合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

材料二 伏尔泰(1694-1778年),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又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财富观?(3分)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为什么会对孔子的思想推崇备至?(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伏尔泰等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具有什么历史意义?(6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传孟子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鲁国、滕国、薛国等。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

——译自《孟子》

材料二: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有个新来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从未听过。苏格拉底急忙请求唱歌的狱友教他那首新歌。

监牢里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听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处决了吗?”

“我当然知道。”苏格拉底轻松地回答。

“那您为什么还要学新歌呢?”狱友不解地问。

这位伟人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歌。”

——《环球时报》2005年09月12日 第二十版( [美]安东尼·曼罗  王悦 编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孟子的“仁政”学说为什么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3分)

(2)材料二中苏格拉底临近死期还要学唱新歌包含了他怎样的信念?(2分) 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思想主张?(4分)

(3)孟子和苏格拉底的遭遇反映出当时中国和希腊的学术研究面临的共同难题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2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言论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言论二:子路问政

子曰:义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错(措)手足。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上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计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有哪些思想主张?(8分)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现代学者将宋明理学分为理学与心学,你认为理学与心学最大的区别在哪里?(2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                

 

查看答案

“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这种情形发生在(   )

A.古代希腊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