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12分)

材料二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 (言之有理、符合设问,答出两点即可得分)。(8分)

 

(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6分) 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4分) 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2分) (2)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4分) 经验或教训: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新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得分)(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回答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中国后,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国家统一和统治回答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信息“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材料三信息“制定峻法,惩治贪官”“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回答特点。材料一、二提供正面经验,根据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可知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材料二“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可知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新酬;材料三提供反面教训“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的强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比较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认识客观事物的特性和本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话题一  古代中外政权机构比较

材料一:秦统一后,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之权。西汉时期,官僚政治制度继续发展。当时宰相权力很大,不仅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而且又可以管官员的任用以及赏罚,有时还参与军事行动的指挥策划。相府在当时是中央政府最庞大的机关。

材料二:雅典国家形成之初,梭伦改革前,战神山议事会是国家权力结构的中枢。贵族借助这个机构操纵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

(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和雅典梭伦改革之前,在国家权力的运行上分别面临什么问题?(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国家权力运行的问题,西汉和雅典分别形成了怎样的制度?(4分)

话题二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进程比较

材料三:     英法两国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简要进程

英国

①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建立起来。

②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③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④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⑤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⑥1867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①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②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③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④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⑤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⑥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⑦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⑧1871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⑨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通过了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摘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2)概括材料二两国在代议制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的特点。(8分)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贡献。(4分)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内发生了一系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无益于中国近代的发展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查看答案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1年1月6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查看答案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