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17、18世纪,欧美国家建立起资产阶...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17、18世纪,欧美国家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但是同一时期,我们中国依旧在传统社会踯躅徘徊。直到20世纪初武昌首义后,民主革命才在欧美影响下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站起来后的中国人更是走出了另一条不一样的民主建设之路。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传统社会”实行的是什么类型政治制度?这对当时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7分)

(2)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武昌首义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如何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8分)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是如何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政治民主建设的?(10分)

 

(1)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分) 影响:使中国依然固守传统的封建社会,逐步衰落;与世界的民主潮流背道而驰,拉开了差距。(4分) (2)史实说明: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2分) 推翻帝制,颁布《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逐步深入人心;(4分) 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以失败告终;(2分) (3)民主建设:①颁布《共同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2分) 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人民权利;(2分) ③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材料中的我们中国“传统社会”实行的政治制度指的是17、18世纪中国的政治制度,17、18世纪中国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因为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空前的强化时期。对当时中国造成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极的影响,例如,经济方面:使中国依然固守传统的封建社会,逐步衰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方面:与世界的民主潮流背道而驰,拉开了差距,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挨打。 (2)20世纪初武昌首义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主要是回答出武昌首义后和革命、民主有关的历史事实即可。例如,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颁布《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逐步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以失败告终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政治民主建设主要包括颁布《共同纲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三大政治制度。特别是颁布《共同纲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做题时非常容易忘掉,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建设是和西方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全不同的两种政治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不同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建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一重要共识是

A.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B.两岸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旅游投资

 

查看答案

2007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为“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是在

A.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C.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         D.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查看答案

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查看答案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查看答案

2011年 3月10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徐显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改革开放前我国只有两部法律,如今已形成了239 部法律。”“两部法律”的一部是《婚姻法》,另一部是

A.《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刑事诉讼法》                 D.《民事诉讼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