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7分)

材料二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3分)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分析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4)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8分)

(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

 

(1)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4分 举例: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例子即可,要求包括人物、主张及影响三个方面内容。) 例: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和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分 (或答出其他诸子百家的主张及影响并符合题意也可得分) (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为立法的指导思想。3分 (3)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分 (4)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4分 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制度走向衰弱。4分 (5)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再结合所学,孔子兴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动了士的崛起。而社会变化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举例: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例子即可,要求包括人物、主张及影响三个方面内容。) 例: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和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当时被统治者采纳的是法家思想,因此可以举韩非子“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法不阿贵”、君主专制理论等。其影响是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展开,有利于封建制的确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2)张释之的判决是发生在汉文帝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汉初治国思想为黄老“无为而治”,因此主张轻刑。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较重,与汉武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时代背景有关。根据所学可知,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汉武帝时期变“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3)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知其宣扬的主张是“大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其主张限制儒家思想以外的学说发展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与要求。其提出的背景正是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因此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其原因。 (4)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和明清时期思想活跃局面。根据“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可以得出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根据“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可以得出李贽主张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是因为魏晋以来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受到佛道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儒学复兴,其目的正是通过重树儒家正统地位以维护封建统治。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制度走向衰弱,因此出现了反正统思想,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原理。 (5)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形成,需要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因此董仲舒改造儒学使其成为正统;唐宋时期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需要重树儒学正统地位,理学家们吸收佛道思想而成理学。因此可知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一方面是封建统治的需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理学成就;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反正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伏尔泰感叹孔子的学说并称为“新的精神世界”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他认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  )。

A.有利于摧毁基督教精神枷锁      B.有利于建立开明君主制度

C.有利于订立完备的社会契约      D.有利于建立代议制的政体

 

查看答案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  )。        

A.孟德斯鸠     B.康德

C.洛克         D.伏尔泰

 

查看答案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秀、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查看答案

卢梭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这句话体现的观点是(  )。  

A.自然权利说     B.公共意志论

C.社会契约论     D.三权分立学说

 

查看答案

约翰•洛克在《政府论》说: “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文中的引用“上帝”概念实质意义是(  )。

A.论证中世纪的“君权神授”的重要性   

B.借用罗马教皇的权力否定君主专制

C.说明天主教赋予人权力的合理性          

D.说明“天赋人权”的合理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