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4—16世纪,在意大利由市政当局或宫廷开办的、不受教会控制的学校中,最为著名的是孟都亚宫廷学校,被誉为“第一所新式学校”,也称为“快乐之家”,在意大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学校中,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知识教育、体育和美育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维多里诺及其“快乐之家”》

(1)据材料一,指出孟都亚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从文化的角度说明其历史背景。(4分)

材料二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7—19世纪德国大学教育发展的变化。(2分)

材料三  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初等教育法》。在国会讨论该法时,提案人福斯特说:“我们决不能再拖延下去……如果没有初等教育,为工匠提供的技术教育就缺少基础,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将在世界的竞争中落伍。同样……给人民以政治权力,我们就不能再拖延他们应受的教育。……迅速发展教育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强盛。”

——摘自《近代英国教育》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英国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向。(4分)

(4)结合以上材料,就“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分)

 

(1)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多方面教育并重。(2分)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盛行(或教育正在摆脱宗教束缚)。(2分) (2)17—18世纪德国大学落后于社会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 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2分) (3)趋向:工业革命后,需要受过教育的工人;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具有文化水平的选民。(4分) (4)看法: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取决于当时的社会需求;不同的历史 时期知识的重要程度不一样等。(每点2分,答出任意1点得满分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理念依据材料一中“在学校中,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知识教育、体育和美育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的信息,可归纳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多方面教育并重;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材料一中的时间“14—16世纪”,联系教材知识来作答即可。如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2)变化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可归纳出17—18世纪德国大学落后于社会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的信息概括出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3)依据材料三中“如果没有初等教育,为工匠提供的技术教育就缺少基础”“给人民以政治权力,我们就不能再拖延他们应受的教育”的信息,结合材料三的时代背景,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的角度来归纳人才需求的趋向,如工业革命后,需要受过教育的工人,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具有文化水平的选民。 (4)紧扣材料信息,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教育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密切相关,还可从教育与国家、民族强盛的关系来谈看法。如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人口的政策、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东汉会要》卷28)

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是什么?为保证该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根据材料一回答)?(4分)

材料二  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

年度

公元

口数(口)

每口平均亩数

顺治12年

1655

14033900

27.63

康熙50年

1711

24621321

28.15

乾隆31年

1734

208095796

3.56

(2)材料二折射了哪些信息?(4分)

材料三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  毛泽东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 ,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英中两国人口政策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4分)

材料五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

——刘启明《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及其迁移场研究》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述。(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何看法?(4分)

 

查看答案

海洋是地球的“血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都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形成及南海问题由来》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南海诸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2分)

材料二 “欧罗巴内自明嘉靖年间,舟楫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大地,次到五印度国,后驶至中国,……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

——魏源《海国图志》

(2)结合材料二,魏源认为欧洲列强崛起的表现是什么?(4分)他提出了怎样的海权观?(4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不能得到保障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小北约”,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               

——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的活动目的。(2分)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4分)

 

查看答案

“屌丝、逆袭、淘宝、秒杀、吐槽、卖萌……”这些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A信息时代言论自由       B网络影响社会生活

C汉语词汇亟待规范       D民主思想迅速扩展

 

查看答案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畎斯在一次会议上说:“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与他评价的事件相符合的历史现象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欧洲联盟的成立

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诞生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查看答案

美国《财富》杂志1976年5月公布的材料显示,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的总经理中,有29.8%的人握有本公司100万美元以上的股票,而没有本公司股票的只占9.8%。这一现象在二战后的美国日益普遍,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了生产无政府状态

B促成专业经理人的出现,有利于中产阶级壮大 

C股权分散使资本家丧失企业决定权  

D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越来越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