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

(26分)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科举制的基本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上述议论的背景。(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6分)

 

(1)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端;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10分,答5点即可) (2)观点:八股取士危害甚于焚书坑儒;改革科举制,考察内容灵活,不限于治乱兴衰;借鉴唐宋考察诗赋、策论。(4分,答2点即可) 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阶层日益壮大。(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原因: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联系所学知识就可以归纳出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顾炎武抨击八股文”“唐宋用诗赋,虽日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回答。第二小问从八股取士的危害和弊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批判思想的出现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流行一种文艺思潮,“它认为人是复杂的、感性的、只是偶或理性一下的动物。”“在一个越来越科学、唯物主义、工业化、都市化的时代,……(它)强调个人自由和自发性。”这种思潮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理代主义

 

查看答案

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这主要是由于

A.西方国家重视教育                  B.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

C.西方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D.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

 

查看答案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金融中心转移的顺序是

A.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

B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伦敦纽约

C.佛罗伦萨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

D.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纽约伦敦

 

查看答案

“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为此,西欧掀起了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         D.工人运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