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迄今的历史...

(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迄今的历史,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崭新阶段。一个半世纪以来,各种文明相互碰撞和融合,演出了一幕幕规模宏大的历史悲喜剧。”

“在20世纪中期那段岁月,我们发现世界正处于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与世界自从15和16世纪中古世界崩溃衰亡而近代世界奠定基础以来所经历的任何变化相比,也许都更加深刻,更加广泛。”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简要说明15和16世纪“近代世界奠定基础”的表现。(6分)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崭新阶段”,请以西方为例加以说明。(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变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4)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中20世纪中期世界“更加深刻,更加广泛”的变化。(6分)

 

(1)表现: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也可),人文主义兴起;②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或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各地联系加强);③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答出任意3点即可,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 (2)说明:①政治:新一轮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兴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国际工人运动兴起,巴黎公社革命发生。③经济:工业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等也可得分);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⑤思想: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⑥科技文化: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大发展;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流行。(答出任意4点即可,8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3)影响:①政治:西方列强侵华,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等改革运动,中国近代化起步。②经济:近代工业兴起(或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思想:中体西用思想流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④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进一步传播。(任答3点即可,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4)变化:①政治: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峙;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②经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或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建立也可),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民主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③思想:凯恩斯主义(或国家干预经济)兴起。④科技文化:现代主义兴起(荒诞派也可);现代科技成就日新月异。(任答3点即可,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本题其实就是考查15到16世纪这个时间段所发生的一系列有利于世界走向一个整体的历史事件。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及人文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各地联系加强,沟通了四大洲的联系,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另外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才是近代世界奠定基础的经济根源。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崭新阶段”指的是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思想文化乃至科学技术方面的新的变化。政治方面指的是新一轮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兴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以及国际工人运动兴起,巴黎公社革命发生,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经济方面指的是工业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思想文化乃至科学技术方面指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大发展以及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流行。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思想文化乃至科学技术方面、社会生活方面。政治方面是指西方列强侵华,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等改革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经济方面是指近代工业兴起,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方面是指中体西用思想流行,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以及西方生活方式进一步传播,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不断变化等等。 (4)20世纪中期世界“更加深刻,更加广泛”的变化指的是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思想文化乃至科学技术方面的变化。政治方面指的是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峙,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经济方面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建立也可,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民主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思想文化乃至科学技术方面指的是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思想兴起,现代主义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现代科技成就日新月异,方兴未艾。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近代世界奠定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0世纪中期世界“更加深刻,更加广泛”的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同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及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是指什么?(4分)请用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

(2)结合史实并根据材料二概述自“光荣革命”至十九世纪中期,大不列颠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之方式来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

(3)材料三中的旧体制“既已拆卸”指的什么?(2分) “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又是指什么?(2分)试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来分析“拆卸”的背景。(6分)

(4)结合上述三段材料归纳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

 

查看答案

一批同学去看书画展,导游在介绍时说:“这幅画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对这幅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幅画是《清明上河图》     B.这幅画属于印象派画作

C.这幅画是毕加索的作品       D.这幅画的作者是英国人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

 

查看答案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这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家

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B.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C.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       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

 

查看答案

2013年10月,美国政府与国会间的分歧无法解决,美国政府被迫关门,并造成了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造成此问题的制度原因是

A.共和制政治矛盾不可调和    B.三权分立使政策分歧放大

C.联邦制驱使地方对抗中央    D.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