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明清以来,中国思想界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材料一 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焚书·答耿司寇》
材料二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摘编自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如何认识孔子学说的地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意图。(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分析此态度形成的原因。(4分)
文艺复兴运动前,欧洲绘画雕塑中的圣母神态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而在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圣母形象的这种变化反映了
A.神性在艺术造型中的体现
B.人体缺陷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化
C.人性在艺术造型中的觉醒
D.造型艺术开始从世俗走向神殿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等待戈多》的面世以与传统戏剧风格迥异的荒诞剧的形式为贝克特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种荒诞剧的主题所反映的是
A.人的一生是痛苦的、绝望的
B.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
C.街头流浪汉、残疾者或精神病人的生活情形,他们每天都在等待
D.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发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小马在求职应聘时,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某公司发送了一份个人简历,不久就从自己的电子信箱中收到来自该公司的面试通知。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依托的技术设备是
“他的音乐光影斑驳、精妙多姿。同样以《月光》为主题,贝多芬的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的皓月,而他的音乐则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淡月,清幽雅深。”这里的“他”应是
A.牛顿 B.莫扎特 C.德彪西 D.莫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