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B 【解析】 试题分析: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通过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B项是根本目的;A、D与这一政策无关;C是直接目的。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关于变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政治上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B.思想上百家争鸣

C.经济上土地国有化趋势加强   D.经济上生产力发展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说,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始终坚持奋斗,成为20世纪推动中国发生历史巨变的主要代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央电视台《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书影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四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8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并颁布有何目的?为什么说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8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分)

(4)你如何理解材料四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6分)

 

查看答案

24分)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四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8分)

(2)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旧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的?(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英两国为例论述材料四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8分)(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       B.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