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下图所示)。这一体制(   )

满分5 manfen5.com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   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文字内容与图片内容反映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既继承了秦的郡县制度,又实行分封制,所以A项错误。分封制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所以BD两项错误。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卷九十四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商代邑中居民,甲骨文称为‘邑人’,通常以族氏组织相集约”。如河南偃师城,“邑中居民各成体系,保持着以族为纽带的较严密分片分等级的居住形式。”该材料能够反映的是(   )

A.商代已经实行宗法制度                B.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

C.商代社会各阶层等级差距明显          D.商代平民多居住在城市

 

查看答案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载:“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尼曰:‘以臣召君, 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据此可知(   )

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B孔子学术思想严谨秉笔直书

C批判审查历史文献方能治史      D天子诸侯聚会河阳乘兴狩猎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高阶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缤纷的色彩,而平民买不起那些色彩艳丽的衣服。在欧洲,紫红色标志着贵族的特权,在中国,明亮的黄色专属于皇帝。

19世纪,德国化学家首先发现了苯胺染料,价格便宜,不易褪色,很快风靡世界。在阿姆斯特丹,“人群中有许多紫色和粉红色的亮点,这是荷兰的家仆们最喜欢的颜色。”

20世纪初期,女婴穿粉色、男婴穿蓝色的“清规戒律”才真正成型。1992年,伊芙琳·兰黛和彭尼女士倡导发起了全球性乳腺癌防治运动,美国各地妇女自豪地在胸前佩戴上了粉红丝带。

——栗月静《看历史·粉色》

1)在中世纪和现代,服装颜色的含义有何变化?苯胺染料的发现与经济领域哪一重大事件有关?(4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丽的旗袍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仍然摇曳在中国的大地上。但很快,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彻底地把它们打蔫了,摩登女郎也只得换上了列宁装。50年代初,张爱玲身着羊毛开衫加旗袍出席文代会时,反倒成了另类,鹤立鸡群,只落得个浑身不自在。

实际上,并不能说这个时代就没有时尚,这几十年间的时髦货,就是革命和斗争。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三种服装。

——侯虹斌《哪个年代的女人更好看》

2)在中国,中山装和旗袍在哪一历史时期最为流行?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列宁装最时髦?(8分)

3)你认为影响服饰演变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8分)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10分)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4分)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8分)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4分)

4)谈谈上述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发?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