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高阶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缤纷的...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高阶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缤纷的色彩,而平民买不起那些色彩艳丽的衣服。在欧洲,紫红色标志着贵族的特权,在中国,明亮的黄色专属于皇帝。

19世纪,德国化学家首先发现了苯胺染料,价格便宜,不易褪色,很快风靡世界。在阿姆斯特丹,“人群中有许多紫色和粉红色的亮点,这是荷兰的家仆们最喜欢的颜色。”

20世纪初期,女婴穿粉色、男婴穿蓝色的“清规戒律”才真正成型。1992年,伊芙琳·兰黛和彭尼女士倡导发起了全球性乳腺癌防治运动,美国各地妇女自豪地在胸前佩戴上了粉红丝带。

——栗月静《看历史·粉色》

1)在中世纪和现代,服装颜色的含义有何变化?苯胺染料的发现与经济领域哪一重大事件有关?(4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丽的旗袍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仍然摇曳在中国的大地上。但很快,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彻底地把它们打蔫了,摩登女郎也只得换上了列宁装。50年代初,张爱玲身着羊毛开衫加旗袍出席文代会时,反倒成了另类,鹤立鸡群,只落得个浑身不自在。

实际上,并不能说这个时代就没有时尚,这几十年间的时髦货,就是革命和斗争。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三种服装。

——侯虹斌《哪个年代的女人更好看》

2)在中国,中山装和旗袍在哪一历史时期最为流行?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列宁装最时髦?(8分)

3)你认为影响服饰演变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8分)

 

(1)中世纪,色彩有阶级之别,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现在是男女性别之分;第二次工业革命。(4分) (2)民国时期。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民主思想传播,社会风气变化。(4分)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友好同盟建立,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形成;苏联支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4分) (3)服饰的演变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外在反映。(2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引起社会性质和制度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发展;随着人文思想、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多元文化。(6分,只要回答三个层次即可,合理表述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服饰变化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在古代,高阶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缤纷的色彩,而平民买不起那些色彩艳丽的衣服。在欧洲,紫红色标志着贵族的特权,在中国,明亮的黄色专属于皇帝”、“20世纪初期,女婴穿粉色、男婴穿蓝色的‘清规戒律’才真正成型”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材料“19世纪,德国化学家首先发现了苯胺染料……”回答第二小问。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服饰的发展变化的认识。回答第一小问要联系所学即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分析解答;结合20世纪50 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变及中苏关系特点“中苏结盟、苏联支持中共建设”、国际局势特点等内容综合归纳总结。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变革对服饰变化影响的认识。首先要结合材料,分析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从材料中归纳原因;然后联系所学的知识,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分析归纳、组织论证解答。 考点: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服饰的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10分)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4分)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8分)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4分)

4)谈谈上述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发?4分)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 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

图,对漫画体现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美国推行西方价值观,在全球发展民主制度

B.美国推行美式“民主”,目的是传播西方政治文化

C.美国推行美式“民主”,是为了领导世界

D.美式“民主”全球化是霸权主义,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查看答案

据某门户网站报道,北京时间2013115,大连万达集团在佳士得纽约拍卖夜场以1.72亿人民币拿下名画《两个小孩》。请判断该作品创作风格属于

满分5 manfen5.com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l

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

D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