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B.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材料中朱熹对“存灭理,灭人欲”的解释,饮食 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而李贽则对“存 灭理,灭人欲”思想的大肆批判,反映了李贽对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性的否定,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从材料中看,这段话中的真知是如何获得的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查看答案

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查看答案

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

 

查看答案

汤因比说:“如果历史学家是诚实的、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并且很擅长反省艺术和心理分析,那么他肯定将尽最大努力去撰写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但是即使如此,我相信,他的成功最多只能是局部的。”可见作者认为

A.历史作品都带有主观性          B.历史学家必须具有自我批评精神

C.历史本身不具有客观性          D.历史学家应该带着偏见研究历史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后来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湖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二  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那不必去管他。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应该要预防什么问题?(6分)

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这一思想有何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践孙中山这一思想的?(9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