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

(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语言概况能力,“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说明科举制延续时间长;“历代踵行,时加修正”说明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科举制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概况能力,材料二文字说明科举制自身优势明显,被西方国家借鉴;材料三文字内容显示科举制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依据所学内容不难得出科举制还有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等积极作用。(3)依据材料四文字“此其选之精也……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不难看出梁启超对科举制褒贬皆有的观点,即科举制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是其所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存在严重弊端;依据材料来源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不难判断出梁启超倡议改科举、培养实用人才、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科举选官能在西方盛行其原因在于西方充分借鉴了科举制的优点,即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而科举制在中国近代的废除则因为其长期以来集聚的大量弊端,即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和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在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的巨大冲击下难逃被废止的命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表1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国家类型

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查看答案

如果要给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查看答案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查看答案

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查看答案

卢卡契在评论19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他们。”据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

A.拜伦         B.巴尔扎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