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 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摘自日本天皇《终战诏书》(中译)(1945年8月15日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天皇对二战的认识。(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天皇《终战诏书》的影响。(6分)

 

(1)认识: ①发动战争目的在于谋求日本的生存和东亚的安全,侵犯他国不是日本的本意; ②高度赞赏日本军人和官员的献身精神及日本民族的凝聚力; ③日本战败的原因在于,不利的世界局势,敌人的残酷和强大; ④宣布战败一为保全日本民族,二为保全人类文明。(任答3点9分) (2)①《终战诏书》美化侵略,回避战争责任,只字不提日本“战败”和“投降,埋下了日本人否认战争责任的“伏笔”; ②助长了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膨胀及军国主义死灰复燃。(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认为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日本的安全和政治经济自立;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东亚地区的安定和“共荣”;日本并不想侵犯别国的领土和主权;高度赞赏日本军人和官员的献身精神;日本战败的原因在于不利的世界局势和敌人的残酷和强大;为了保全日本民族和人类文明而停战。 (2)联系当今日本否认战争罪行、军国主义复活的现实分析天皇《终战诏书》的影响:《终战诏书》回避日本对别国的侵略暴行,对日本国民宣称“终战”,拒不承认侵略战争失败而投降的事实,埋下了日本人否认战争责任的“伏笔”,助长了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膨胀及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其学堂之法,约有五要: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张之洞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之时所系统阐发的“中体西用”论,其初衷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抵制维新变法,但其“中体西用”论却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两重性,即在为维护封建旧学张本(指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的同时,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简单地全部否定“中体西用”论是不公允的。

——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的观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主持撰述《劝学篇》的社会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价19世纪末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影响。(9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赞曰: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岂所谓“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

——班固《汉书》

材料二  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虽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确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我近来仔细研究《王莽传》及《食货志》及《周礼》,才知道王莽一班人确是社会主义者。”“王莽实行的五均六管之制,“都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他们的目的都是‘均众庶,抑兼并’。但当那个时代国家的组织还不够完备,这种大计画的干涉政策,当然不能一是收效。”“可以知道当日的政治家确能了解‘国家社会主义,的精义,六管都是民间的‘公共用具’私人自做,势必不能,若让少数富贾豪民去做,贫民必受他们的剥削。社会主义者所以主张把这种‘公共用具’一切收归社会(或国家)办理。这个意思即是王莽的政策的用意,那是无可疑的了。”“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兼并’的人,……两千年来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根据胡适《王莽: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者》(1922年)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班固对王莽及其改制的态度并予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胡适对王莽及其改制的态度(3分),分析班固、胡适对王莽及其改制态度差异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乔治·马戛尔尼勋爵来华访问,并携带了600箱礼物,共19宗、590余件。在当时,外国使者来华,皆被称为“四夷来朝”,须行“朝贡之礼”,马戛尔尼使团也不例外。同时清王朝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分别赏赐英王及使臣、随员一行丝绸绒、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三千多件。具体清单如下:

国别

礼品名目

英国

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

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等;

军事装备有众多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清朝

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茶膏和各色食品等

——以上材料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关于18世纪末中、英两国社会文化差异的信息,并予以说明。(12分)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创新,它注定是不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有明显的传统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痕迹,而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有过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对于现代农业生产具有根深蒂固的深远影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飞跃,必然要求在承包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创新要继续保持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实现经营权的平稳和适度集中,维护好集体所有制。

——吴江  张艳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

材料二  1984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承包期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三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不变”与“变”。(4分)并说明“不变”的原因。(6分)根据材料三指出 “变”的具体措施。(3分)

 

查看答案

徐葆耕在《西方文学十五讲》中谈到:“……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和现代化科学固有特性把整个西方世界联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网络系统,人不再是单个的人,而是整个网络中的一个因子……一个‘小零件’,一个操作对象。为了使被挤压的心灵获得自由,人们重新开始寻找上帝。”在此背景下西方兴起了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