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中国网3月13日讯 据法国《费加罗报》网...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中国网3月13日讯  据法国《费加罗报》网站3月11日报道,根据联合国妇女署和各国议会联盟周二发布的“2014年妇女政治版图”统计,去年,各国议会中的女性议员代表人数增加了1.5个百分点,以21.8%的比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中外妇女地位的变迁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响亮的提出了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卑的主张,要求女子参政,大学开放学禁,男女职业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说:“妇女地位是由社会的‘经济构造’决定的,压迫妇女的不是男子,而是‘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妇女要解放,只有推翻这种社会的‘经济构造’。”……他在《战后之妇女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妇女运动只有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一部分才能得到胜利。

——摘自罗业心《五四运动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妇女地位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近代西方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9分)

(2)概括材料二关于妇女问题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的社会影响。(6分)

 

(1)表现:妇女在工作、教育、政治选举等方面地位提高。(3分) 原因:政治: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经济:工业革命的推动; 思想文化: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6分) (2)核心主张:提倡男女平等:(2分) 影响:提高了妇女地位;冲击了儒家传统观念;宣传了民主平等的进步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可以得出表现为工作、教育、政治选举等方面地位提高,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2)依据材料“反对男尊女卑的主张”可以得出其核心为主张男女平等,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其影响为提高了妇女地位;冲击了儒家传统观念;宣传了民主平等的进步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传统思想的变革·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匠籍制度下的工匠必须定期到官府作坊服役,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明代民户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匠户最为卑贱。其中“匠”世代不能转业脱籍,不得做官。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一四八五年),发布了班匠以银代役的法令,根据法令,凡愿出银者可以出银代役,不愿者仍旧当班,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工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

————转引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1591年,丰臣秀吉颁布《身份统制令》,严禁士、农、工、商横向流动,农民不得弃农从商,武士不可获取町人与农民身份。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转引自《日本的政治进程:从明治维新到“55年体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和日本古代身份制度的共同特点。(5分)

(2)分析中国废除班匠制度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10分)

 

查看答案

2014年1月27日是中法建交五十年,中法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下表为证:

时间

重要活动

1964年1月

中法发表联合公报,中法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1966年

法航开辟巴黎至上海的航线,目前两国之间每周有58班航班穿梭

1973年9月

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达成12亿法郎的化工合作项目

1975年5月

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法,双方决定成立经贸混委会

1982年10月

签署和平利用核能议定书,合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

1997年5月

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双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

2003-2004年

中法互办文化年,举办活动700多场,观众达600万人次

2004年1月

国家主义胡锦涛访法,双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05年12月

空客A320总装厂在天津滨海新区落户

2014年3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中法建交对中国积极影响的三个方面信息,并用史实说明之。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学制”。该学制依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体结构分为三类三段七级。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其特点是缩短了初中等教育年限,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相对提高了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地位。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依旧按三类三段七级设学。其特点是:(1)初等教育年限缩短一年,中等教育则延长两年;(2)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3)小学修业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故称“六三三制”。“壬戌学制”后来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动,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癸卯学制及中国近代学制》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教育和近代学制的各自特点。(10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近代学制特点的时代背景。(3分)

(2)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12分)

 

查看答案

下面的漫画反应的是世界秩序的变化,从第一幅漫画到第二幅漫画反映的世界秩序的变化最符合下列哪一时期的状况(  )

满分5 manfen5.com

A.20世纪四五十年代B.20世纪五六十年代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             D.20世纪九十年代末

 

查看答案

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过程中重要经历表述正确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三大主力红军从开始长征到会师

B.在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C.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D.在成立了第一个民族自治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