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气势宏伟,工艺精湛而享誉世界。其中二号铜车马更是出类拔萃。阅读材料:
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篷盖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非常严密。仅0.5毫米的铜丝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举例说明二号铜车马的建造特点。(4分)
(2)二号铜车马有怎样的历史价值?(6分)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拿破仑之死至今仍然是个让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他是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上时被人毒死的;有人说,他或许死于其家族遗传的癌,因为他父亲在40岁时患癌而逝;有人说,他是在进攻埃及和叙利亚时,染上了一种热带病,后来病情暴发而亡。众说纷纭,但谁也没有拿出可靠的证据,成了一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谜”!
(1)拿破仑之死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关注?(6分)
(2)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4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其《致沃尔特·琼斯博士》信件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价:
整个说来,他(华盛顿)的性格是完整的,没有不道德的地方,在少数细节上漠不关心。说实在的,人品和时运从来没有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个人造就成伟人,把他送入那些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行列。
(1)就你对华盛顿的了解,他的人品中有哪些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举例说明。(4分)
(2)造就华盛顿成为“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时运有哪些?(4分)
(3)据此总结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2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颁发,然而,中央二品以上的大臣,讲新政的只有李端棻一人,地方督抚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比较得力。除此之外,各部堂官和各省督抚都观望、延宕、抵制,公开反对,拒不奉诏。
——范士华:《戊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
材料二 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裁撤不必要的机构和三个巡抚的职位与创设十二个新局的建议,在所有现职官员中引发了解职的恐慌;要求任用有实际知识的人而不是按资历擢升现职者,在官场中引起不安全感;军事改革危及满族八旗和汉族绿营的特权,而反腐败的指责终止了太监总管李莲英最热衷的敲诈行为;变寺庙为学校的命令激怒了僧侣。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维新变法的效果如何?(3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反对变法的有哪几类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7分)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鸦片战役”以后,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音间)拔;经世致用观念之复活,炎炎不可以抑。又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
(1)依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人引进西学的原因,并概括其大致历程。(12分)
材料二 日本学者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2)结合欧洲和中国近代化的史实评述材料二的观点。(14分。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于1931年9月放弃金本位,中国货币对英镑的汇率大幅度上升。中国与欧洲的生丝贸易以英镑结算……10月,这些市场的交易开始缩减。
——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
(1)结合所学分析英国为什么要放弃金本位?这种做法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材料二 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四)提倡征工 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促进工业 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予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借以保障企业之安全与劳动工作。
(八)调整金融 鼓励民间之储蓄,活泼资金之融通,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介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1935年)
(2)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中美两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在内容及本质上的相似之处。(5分)
(3)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了大萧条,为什么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却没有给中国带来繁荣富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