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拿破仑之死至今仍然是个让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拿破仑之死至今仍然是个让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他是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上时被人毒死的;有人说,他或许死于其家族遗传的癌,因为他父亲在40岁时患癌而逝;有人说,他是在进攻埃及和叙利亚时,染上了一种热带病,后来病情暴发而亡。众说纷纭,但谁也没有拿出可靠的证据,成了一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谜”!

(1)拿破仑之死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关注?(6分)

(2)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4分)

 

(1)拿破仑是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他率军横扫欧洲大陆,冲击了整个欧洲封建势力;他重视教育事业,在其统治期间,法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极大地发展。正因如此,拿破仑之死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6分) (2)(4分)观点一:不赞成这种做法。因为拿破仑的一生有更多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东西,研究其死亡原因意义不大。 观点二:支持这种现象。历史研究的宗旨之一在于发掘历史的真实。弄清历史真相很重要。像拿破仑这样的一代伟人之死,我们理应弄清其原因。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的事迹进行挖掘知识点,从拿破仑的评价、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法律、对外战争,重视教育以及外贸政策等措施去综合归纳作答。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时围绕材料先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论证自己所给的观点即可,赞成观点可以从挖掘历史的真实有助于研究历史真相角度思考作答;不赞同观点从研究死忙的意义没有研究其他东西有价值角度分析即可。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拿破仑·死亡与研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其《致沃尔特·琼斯博士》信件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价:

整个说来,他(华盛顿)的性格是完整的,没有不道德的地方,在少数细节上漠不关心。说实在的,人品和时运从来没有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个人造就成伟人,把他送入那些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行列。

(1)就你对华盛顿的了解,他的人品中有哪些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举例说明。(4分)

(2)造就华盛顿成为“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时运有哪些?(4分)

(3)据此总结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2分)

 

查看答案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颁发,然而,中央二品以上的大臣,讲新政的只有李端棻一人,地方督抚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比较得力。除此之外,各部堂官和各省督抚都观望、延宕、抵制,公开反对,拒不奉诏。

——范士华:《戊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

材料二 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裁撤不必要的机构和三个巡抚的职位与创设十二个新局的建议,在所有现职官员中引发了解职的恐慌;要求任用有实际知识的人而不是按资历擢升现职者,在官场中引起不安全感;军事改革危及满族八旗和汉族绿营的特权,而反腐败的指责终止了太监总管李莲英最热衷的敲诈行为;变寺庙为学校的命令激怒了僧侣。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维新变法的效果如何?(3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反对变法的有哪几类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7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鸦片战役”以后,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音间)拔;经世致用观念之复活,炎炎不可以抑。又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

(1)依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人引进西学的原因,并概括其大致历程。(12分)

材料二  日本学者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2)结合欧洲和中国近代化的史实评述材料二的观点。(14分。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于1931年9月放弃金本位,中国货币对英镑的汇率大幅度上升。中国与欧洲的生丝贸易以英镑结算……10月,这些市场的交易开始缩减。

——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

(1)结合所学分析英国为什么要放弃金本位?这种做法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材料二  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四)提倡征工  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促进工业  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予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借以保障企业之安全与劳动工作。

(八)调整金融  鼓励民间之储蓄,活泼资金之融通,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介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1935年) 

(2)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中美两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在内容及本质上的相似之处。(5分)

(3)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了大萧条,为什么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却没有给中国带来繁荣富强?(4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强调中国史“当专讲历代帝王之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

(1)依据材料概括《奏定中学堂章程》体现的历史教育特点。(1分)

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

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

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

(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试析新中国形成这种史观的原因。(4分)

材料三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

一条主线: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

两个方向:人类历史可从纵向、横向进行研究。纵向系统以时间为序,横向系统反映地域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至关重要。

三个阶段: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勾勒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3)2011年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怎样的史观?据此史观,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起点时间和代表事件应该分别是什么?简析其主要依据。(9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